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资讯 >

经济稳增长 发展有动力!改革开放45年来,梅州经济运行保持持续稳定

时间:2023-12-13 | 栏目:综合资讯 | 点击:

45年改革春风浸润,45年征程波澜壮阔。
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搞建设、谋发展、促振兴,推动经济社会保持又快又好发展,昔日的山区正朝着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城市和粤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蜕变。

图片

梅州城区加速蝶变成繁华不失古朴、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高讯 摄)
45年前,梅州工业基础薄弱,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8.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仅0.25亿元。45年来,梅州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外引内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工业企业,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合资合作、私营等多种成分并存、门类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规模和生产能力不断壮大,逐步领跑梅州经济的发展。当前,梅州正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做大做强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五大支柱产业,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打造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2022年,梅州地区生产总值为1318.21亿元,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0.18亿元。

图片

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梅州高新区集聚集群发展。(连志城 摄)

图片

扎根梅州十余年的广东科伦药业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华南地区最大的输液专业制造商。(连志城 摄)

45年前,梅州农业生产主要靠人力,“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的工作常态。1978年以来,梅州着眼于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问题,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步推进和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保障了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步稳蹄疾。如今,“机耕”代“人耕”已成常态,百姓饭碗牢牢端稳,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市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数居全省前列。全市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100.93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113.77万吨。梅州柚、平远橙、嘉应茶、客都米、兴宁鸽等“梅字号”品牌声名远扬,全市现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个,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26个、专业村235个。

图片

金秋稻飘香,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一片秀丽的田园美景。(高讯 摄)

45年前,在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上,梅州商贸流通不繁华、百业待兴。45年来,我市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营商环境,成功打造了中国(梅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梅州综合保税区、梅州国际无水港等重大平台,市场经营主体逐年增加,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与此同时,梅州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主动打开山门、走出围龙,外贸进出口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越来越多的“梅州制造”流向国内外市场。数据统计显示,1978年,全市个体工商户有46166户,到2022年底,全市实有私营企业4.9万户、个体工商户约28万户,民营经济从餐饮、商贸、一般加工业逐步向工业、建筑业、种植养殖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扩张,并向科技、文化、信息等产业延伸,呈现出多领域渗透、全方位发展的态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4.01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656.82亿元;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81年的0.23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10.03亿元,实现了百倍增长。

图片

14辆装载着价值2000万元进口设备的集装箱货柜车在梅州综保区顺利通关,这是梅州综保区封关运行以来迎来的单笔价值最大的一批货物。(吴腾江 摄)

图片

位于梅州综保区的梅州劲越头盔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景。(吴腾江 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任重而道远。如今,梅州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工业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商贸服务业繁荣活跃,全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梅州正铆足干劲,奋力谱写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发展共同富裕的辉煌篇章。

来源:梅州日报

相关文章